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,具体来说,它是汉代的一个典故。"发闾左谪戍渔阳"这句话的意思是,从平民百姓中征发左派(古代常常以左为贱,如左庶子、左闾等,这里指社会底层或罪犯)去戍守渔阳。渔阳,古代地名,位于现在的北京密云一带,是边防要地。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政府的一种强制性征兵制度,被征发者通常是生活贫困或者犯有罪行的人,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苦役制度。
"发闾左谪戍渔阳"这句话中并没有明显的通假字。通假字是中国古代汉字书写中为了方便或者避免书写困难,用同音或形近的字替换原字的现象。但这句话中每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有明确的字义,并没有使用通假字。如果要找,可能需要查看原文的上下文,看看是否有其他字是故意替换的,但在古籍中这种情况并不常见。如果在其他古文阅读中遇到通假字,通常会有注释来指出。
"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"这句话的翻译是:从社会底层的平民或罪犯中征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。这里的"发"是征发的意思,"闾左"通常指社会下层,"谪戍"是指被贬去边疆服役,"渔阳"是地名。所以,整体而言,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场景,即政府下令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中抽调九百人,派去遥远的渔阳执行戍守任务,这些人的命运往往伴随着艰辛和困苦。
"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"这句话翻译为:从社会底层的平民中征发了九百人去渔阳戍守,然后他们被安置在大泽乡驻扎。"屯"在这里意为驻扎、屯集,"大泽乡"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名,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一带。这句话可能是在描绘秦朝末年的一个历史事件,即著名的陈涉吴广起义的背景。秦朝时期,大批农民因为苛政被征发去戍守遥远的渔阳,途中在大泽乡遇到了大雨,无法按期到达戍地,这成为了起义的导火线。